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作者:李静 发布时间:2014-01-11 17:30: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到大城市中寻求工作,然而,由于生活压力与社会的现状,大多数农民工夫妇出于工作繁忙程度、生活消费金额和务工最终目的的考虑,不得不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由父母或亲戚照顾,这些孩子因父母常年外出务工无暇被其照顾而被冠名为留守儿童,可见,留守儿童的出现是大多数父母外出打工挣钱的理性选择和无奈之举。现在社会中大量出现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的人也在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那么,研究儿童因留守而发生的法律问题或许是关注留守儿童一个合理可行的途径,下文笔者结合自身认知和社会实践来探讨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问题。 一、留守儿童生活现状从对孩子实施监护的托管人的层次与辈份,可把这种留守儿童新的"家庭"生活环境分为四类:(一)单亲监护型,父母双方中的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单独抚养的孩子。 (二)隔代监护型,父母均外出,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这种方式。(三)上代监护型,即把孩子托付给亲朋好友,如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四)自我监护型,由于没有上面的条件、或其他各种原因,监护的责任就落在孩子自己的头上。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第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是由于福怒委托的亲戚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而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往往容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第二,心理问题。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数年龄多正处于4-14岁之间,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或与父(母)一方分离,在性格,由于缺少父爱或者母爱,致使有些孩子内向、孤独。特别是中学时期的留守儿童处于一个敏感的年龄过渡阶段、个性正在形成中,可塑性较大。部分孩子情绪消极,孤独,言语少,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的心理。第三,行为问题。处于成长期的儿童,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容易受到外部社会的诱惑,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上网沉迷游戏、欺负同学等行为。第四,学习问题。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一部分儿童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与引导,自控能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 三、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上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上,应以完善家庭教育机制为先导,以完善学校解决这一问题的功能为保证,同时发挥政府的强有力职能作用,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弱势的现状。(一)建立完善的家庭教育机制。父母要充分注意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除此之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其次,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二)学校教育功能有待完善。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的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三)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一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经常组织人员到学校与留守儿童进行互动,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二要组织志愿者开展“代理爸爸、代理妈妈”定期到留守儿童家里进行学习和心理辅导;三要加强法制宣传,在学校开展法制讲堂、巡回模拟法庭、法制参观等活动,加强留守儿童的法制观念。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目前各项教育尚未完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