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阅读了张宏杰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该书借助大量资料和引注,用细节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立体的曾国藩。从正面讲述曾国藩由“愤青”到“老奸巨猾”整个跌宕起伏的人生,从左侧面描绘了他的收入与支出,从右侧面描写他的迷信与天命。
读这本书之前,提起曾国藩,我会想起那位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剃头将军”,会想起那位被大街小巷盛传的成功学、厚黑学网红代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曾国藩也有很多 “小毛病”,老人家几个月不洗脚,为了多收“份子钱”未雨绸缪的加大社交力度,脾气暴的大骂皇帝差点丢了工作,在打仗的时候经常自己默默算一卦,可正是这充满浓浓烟火气息的生活点滴,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位笨拙而勤奋、耿直而圆滑、清廉而不失人情的有血有肉的圣人老者。
我们总说曾国藩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但您可曾知道曾国藩一生体弱多病,30岁耳鸣,35岁皮肤病,65岁一眼失明,还经常失眠。他带着这么多疾病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业,他这小马拉大车的一生,主要靠的是两个字:一个是“强”字,一个是“勤”字。
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曾国藩三十岁那年脱胎换骨的改变。年轻的他 “眼高于顶”,在经历过人生四大“堑”,遭到群臣排挤、兄弟不和之后,终于明白处处碰壁不是因为“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而是自己“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 三十岁那年他立下“学作圣人”之志,开启了异常艰辛的修行之旅。做日课的内力、师友夹持的外力以及坚韧之志的耐力和“有恒”的定力,使中人之姿的他勤恒自省,常思克己,用自己的实践从一个中人“陶冶变化”成为一个超人,一个完人。
感触我的另一点是曾老的 “拙”。年少的他足足考了七次才中个秀才,这绝对不是现在父母眼里别人家的孩子的典范。他在组建的湘军时专门挑选“朴实少心窍”的山民,行军打仗中湘军似乎变成了民工建筑队,每位士兵都是挖沟小能手,一言不合就开挖,砌墙。可正是这种“结营寨、打呆仗” 看似笨笨的战略,使湘军后发制人,反客为主,制胜强敌。“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看似扑拙的战略,突出一个“稳”字,这和我院在攻坚执行难中用最笨的方法化解执行难的做法不谋而合,稳扎稳打,实干干实,方可胜利。
正如作者所说,细节中的曾国藩比那个永远正确的圣人可爱。感谢阅读带给我神奇的体验,让我有机会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到这位圣人的温情,感谢他给予我的前行的能量,此刻的我很想穿越时空,去抱一抱这位孤独的圣人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