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喜讯!清丰县法院马庄桥人民法庭获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

  发布时间:2020-05-13 10:03:50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表扬通报,对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扬。其中清丰县法院马庄桥人民法庭荣获“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家事纠纷类案件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为了加强家庭建设和道德建设,清丰县法院借助清丰“孝道文化之乡”的资源优势,以传统文化化解家事矛盾,一年筹备孕育、两年成长结果,逐步探索形成了“丰调孝和”的家事审判新模式。

    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更深入了解一下马庄桥人民法庭:

    1.整合资源,组建专业家事队伍。马庄桥人民法庭选配扎根基层多年、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特别是具有丰富家事审判实践经验的同志担任庭长,共配置2名资深员额法官,4名女性法官助理,6名审判辅助人员,汇聚优势审判力量,发挥以老带新和女性的柔性优势,着力打造了专业化家事审判团队。

    2.党建统领,夯实基层战斗堡垒。马庄桥人民法庭植根在基层,发挥着维系家庭和睦、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作用。马庄桥人民法庭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建统领的工作方针锻造过硬审判队伍,于2018年7月获批成立了党支部,选优配强了支部班子,进一步加强了组织阵地建设,现有党员4名,在工作中他们干在前面、当好标杆,时时处处发挥着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坚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

    3.文化引领,融合对接孝道元素。把难断的“家务事”解决好,将破裂的“亲情”修复好,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是家事法庭一直坚持的初心和使命。马庄桥人民法庭充分利用清丰县独具历史遗风和地域特色的孝道文化,既传承“忠孝、仁爱、礼让、和善”的敦厚民风,又拓展传统文化外延,赋予诚信、和睦等更多的时代内涵,给法律以有益的辅助和补充,作为调处纠纷的有效载体,也作为一种道德理念向当事人传输,激活家事审判文化基因,促进家事审判改革更可持续、更有温度。

    同时,为突出文化引领,凸显孝道、家庭文化元素,营造柔性化解氛围,马庄桥人民法庭还精心设置“和合”文化主题墙、会客审判庭、亲情调解室、心灵驿站、儿童观察室、劝和堂、孝道文化展览室等与家事审判相关的功能性场所,营造轻松、欢畅、和谐的环境和氛围。

    在这里,一双双几近崩离的夫妻又携手而行,一个个孤独受伤的孩子又重回父母的怀抱,一对对剑拔弩张的父子又拥抱和好……我们用文化引领,环境熏陶的方式让当事人置身其中,接受文化感染,化解掉心中的怨气,唤回迷失的亲情,助推调解促和。

    4.创新机制,点滴彰显为民情怀。法庭虽小,职责却大,面对纷繁复杂的家事纠纷,如何探索创新,尽快实现类案审理,是家事法庭成立之初面临的首要问题。院党组大胆部署,同志们集思广益,结合家事审判工作实际,创造性的推行了人身保护令、离婚财产申报、判后婚姻观察期、离婚证明书等四项机制。用好人身保护令,对家庭暴力零容忍;离婚财产申报采取审前报告、风险告知、质证核实等方式,化解当事人对财产控制方的诚信疑虑,避免财产不清导致的分割不合理;离婚证明书旨在保护当事人隐私,在判决离婚后应当事人的要求发放;特别是首推了判后观察期制度,克服调解和审判期限的制约,判决不予离婚后由不同意离婚的一方作出责任承诺,促使一方给婚姻一次机会、另一方为婚姻作出一份努力,维系婚姻家庭的稳定。

    在推行四项基本机制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心防工程,引入心理疏导机制,与心理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由心理咨询师定期驻点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事结”之前先化“心结”。同时发挥孝道楷模的榜样力量,将当地孝道楷模和文明家庭成员作为特邀调解员“坐诊”家事法庭,进行“现身说法”式调解,敦促当事人见贤思齐,对照思过。

    清丰县法院马庄桥人民法庭2018年全年新收案件788件,审结782件,结案率99.24%,调撤率49%,服判息诉率97.57%。2019年全年,新收案件734件,审结730件,结案率99.46%,其中调撤335件,调撤率为45.89%,无一上访案件,及时妥善的处理了家事纠纷,呈现出调撤率高、服判息诉率高,发改率低的良好态势,有效维护了婚姻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先后荣获“全市法院先进集体”、“优秀人民法庭”、“濮阳市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中央电视台、河南法制报等20多家主流媒体竞相报道,多家外地法院前来参观学习。

    使命在肩、初心不改,清丰县马庄桥人民法庭在法庭这方小天地,努力在每一起案件中坚守正义、守望和谐,持续书写着“清断家务事,丰成六尺巷”的家事审判新篇章。

责任编辑:李苏    

文章出处:清丰县人民法院    


关闭窗口

您是第 15601028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