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玲,女,汉族,中共党员,历任清丰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六塔人民法庭庭长,现任马庄桥法庭庭长、一级法官。该同志常年扎根基层、勇于担当,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先后被省委政法委授予“中原卫士”荣誉称号,被市委政法委授为“全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公正廉洁执法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被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荣记个人二等功一次,被濮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荣记个人三等功一次。马庄桥人民法庭先后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被河南省妇联授予 “巾帼文明岗”、被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全省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铸信仰、守初心,把群众捧在心上
敬业,源自坚定的法治信仰;初心,来自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她所在的马庄桥人民法庭承担着全县家事案件的审判及矛盾化解工作,审理婚姻、继承、赡养、抚养、婚财等各类家事纠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小家安则社会安”。她在不断总结十余年人民法庭工作的审判实践中,更加注重家事审判的“家庭、家教、家风”的思想渗透,坚持“家庭为本、法官干预、重在化解”的审理思路,注重心理疏导和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保护。在司法实践中创新家事案件化解方法,利用“和”“孝道”“亲情”等文化因素,探索借助网格治理、特邀家事调解员参与,多元共治,妥善化解了家事纠纷,被河南省高院定为探索诉源治理司法改革创新实践基地,她在全省基层法庭工作中介绍经验做法得到充分肯定,同时,她作为全国法庭庭长代表接受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述元的接见。真正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在家事审判的引领和价值导向。
强党建、做表率,激发工作新活力
作为马庄桥人民法庭党支部书记,她时刻率先带头,处处以身作则,各项工作急难险重冲锋在前。她以“法庭支部”为抓手,坚持党建引领带动,创新党建主题日“5+N”活动,锤炼党性,树立标杆,锻造了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审判团队,被评为全市法院党建工作先进集体。作为一名党员,在新冠疫情期间,她冲锋在抗疫第一线,吃住在单位,负责分包社区防疫排查登记上报等工作,被濮阳日报以“战疫一线的硬核女干警”为题大篇幅报道。同时聚焦审判主业,疫情期间,克服当事人不能出庭应诉的困难,在全院率先使用河南移动微法院进行网上庭审,依托信息化平台,灵活办案,实现了指尖诉讼,保障了案件顺利开展。
用真情、促感化,涉外婚姻终化解
把难断的家务事解决好,将破裂的亲情修复好,使夫妻感情破裂的婚姻处理好,力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赢是她一直坚持的初心和使命。
“谢谢中国的法官,回国后我也不会忘记你”,越南籍被告金某操着生硬的汉语说道。原告郭某与越南籍妻子金某于2018年相识并举行结婚典礼,后在河南省民政厅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因二人语言不通,婚后妻子在郭某家生活一月余便回越南娘家,期间仅回来一次,在郭某家居住半月余又再次离开,此后便对郭某不管不问。原告郭某认为双方脾气性格不合,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也大相径庭,以夫妻感情破裂诉至法院要求离婚。
涉外婚姻审理程序复杂繁琐,涉外送达程序时间跨度长。但她接到案件任务后,不讲条件不摆困难,勇挑重担克难攻坚,在无法知晓越南籍被告具体地址而仅有原告提供的被告越南户籍地的情况下,若采取涉外送达的方式,案件审理期限便会拉长,且送达效果无法预料,既无法及时保障原告郭某的诉讼权利,又无法有效解决双方纠纷。“扩展审理思路,不能怕麻烦,”她给自己说道。后通过多方调查走访,多次到公安局出入境中心查找蛛丝马迹,终于查询被告金某尚在国内信阳市,并随时面临被强制遣返越南。情况紧急,她和同事立刻动身前往信阳市,并与当地民警联系沟通,因属异地关押,她连夜奔波多地,在相关单位协助下,成功会见被告金某。在翻译人员的协助下,她在会见室现场对原被告双方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均同意解除这场异国婚姻。为使案件案结事了,她当场向原被告双方及时送达了中、越文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调解书,这起涉外离婚纠纷终于在三日内办结,作为快速审结的该院2021年首例涉外离婚案件,她践行了中国法律的温度和速度,更展现了中国法官的职业素养。
用真心、动真情,积怨案件终化解
家事案件具有伦理性、身份性、隐私性等特点,案件增幅快、审理难度大。她制定化解方案,对矛盾焦点和案件事实进行走访调查,因案施策,用女性法官独有的温情、耐心、真诚,传递司法的温度、法官的温情,实现亲民司法零距离。
“谢谢李法官耐心调解,多亏了恁,今天终于把俺家的纠纷解决了!” 原告付某是一位85岁的老人,共生育五个儿子,老伴病逝,如今年迈老母亲的赡养却成了难题。长子去世,小儿子过继他人,剩下的次子、三子及四子对母亲的赡养争执不下,现原告生活不能自理,要求被告尽赡养义务,但被告协商无果,无奈老人最终诉至法院,以保障她的晚年生活。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赡养不能等,她走访看望老人,了解其生存状况,得知三个儿子彼此存在误会,相互没有有效沟通,赡养问题僵持不下。了解症结后她及时联系老人所在村村委会干部、网格员等,将开庭地点搬到被告村庄,进行巡回庭审现场调解。在将近四个小时的调解沟通中,她从情、理、法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循循善诱,引导换位思考,探讨多种赡养方式,提出多种调解方案。经过反复沟通,三被告协商轮流赡养,该案终于用她的真诚和耐心使之消除对立情绪,达成了赡养调解协议,既解决了老人的赡养难题,又修复了兄弟情感。在场旁听村民无不拍手称快,都说:“家事法官的现场调解真中,俺们知道了,不养爹娘就是违法嘞”!该案使旁听村民受到了深刻的法律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头顶国徽,铭记公平正义的初心;敲响法槌,履行司法为民的使命。在她审理的一千余件家事案件中,无一发回,无一改判,无一上访,结案率和服判息诉率均达99%以上,调撤率在55%以上,一面面锦旗就是群众对她的最大的赞誉。坚守正义、守望和谐,一路前行中她不断书写“清断家务事,丰成六尺巷”的家事审判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