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清法之星·听TA说(一)

发布时间:2022-10-08 08:44:03




    为进一步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发清丰县法院干警干事创业、争先进位的工作激情,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本院特推出“清法之星·听TA说”专刊,让我们一起走进TA们的日常,聆听TA们的心得,以先进为榜样,汲取奋进力量。

    张慧

    她是新入额法官,今年8月底从民事速裁团队“转战”城关人民法庭,在半个月时间里,审结案件9件,结案率56.26%。

    如何在保证案件质量的前提下,缩短繁案审限?

    我的做法是:1、尽可能的挤时间、不拖不等。新收案件三天内确定是否能够送达到被告。对自己的案件进行繁简区分,权利义务明确的案件,快审快结,开庭排期在3日内,庭后2日内写好判决书、完成送达及报结;案情复杂的案件,开庭排期在7日内,要求举证答辩期的案件排期在15日,庭后3日内完成文书编写及送达。需要公告送达的案件,不等不拖,立案后10日内发出公告。对买卖合同繁案,与速裁团队做好对接,全面掌握案件情况,快速进入下一步审理工作。2、做好庭前准备工作。送达时向被告询问对原告诉讼请求的意见,把握原被告的争议点。对证据多,争议大的案件,组织庭前证据交换,避免当事人因举证不充分提出延期审理,拉长审限。3、找准切入点,多元化调解贯穿始终,提升案件质量,提高效率。

如何补短板、提质效?

    一句话概括就是遵循科学管理。在日常的工作中,我时刻关注院群动态,关注审管办发送的通报。党组对工作的部署,审管办对审判质效的分析,是对我们工作的预警,要正确对待管理,循着审管办这根指挥棒,弥补不足,补齐短板,才能事半功倍。

    

    贾荣荣

    她是立案庭民事速裁团队法官,今年截止2022年9月17日,共审结案件535件。

    我主要做法是:

    加快送达进度,穷尽一切方式进行送达。

    每天新收案件制作收案台账,收到案件后,有被告联系方式的直接跟被告电话联系,让被告在第一时间内到庭应诉,跟被告确定时间后,直接跟原告联系,让原被告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调解;对于被告配合且短时间内无法到庭领取传票的,让被告提供身份证号码及联系方式,运用电子送达的方式送达开庭传票,定期开庭。

    对于被告不积极应诉、无法联系的,通过内网查询,被告在一年内是否有诉讼案件,有一年内地址确认书的,直接邮寄送达,没有案件的,通过直接送达的方式,由送达团队直接去被告住址送达。通过多种送达的方式,给被告送达。

坚持快审快结案件。

    送达完成之后,通过庭前调解,调解成功的直接出具调解书,当日调解完成的案件,当日定期开庭的,调解不成的,直接开庭,开庭后没有争议的,五日内制作判决书,做到快审快结。

合理分工,最大限度发挥潜能。

    团队内,各有分工,确定一名书记员做好送达工作及报结工作,一名辅助开庭,草拟简单文书,法官助理辅助法官做好调解、草拟判决工作,最大限度的让每一位成员在工作时间发挥最大的潜能,进行流水线作业,争取在工作时间内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实在是工作较多的时候,全员加班加点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黄书来

    他是清丰县法院执行局速执团队执行员,截止到2022年9月,他新收首执案件共计293件,执恢案件41件,结案269件。

    一、精细管理、协同合作

    执行局内部团队分工、协同合作,打破了各自为政的困境,系统、集约的简化了办案流程。执行实施团队承包了现场的保险、银行扣划,公积金查询,不动产的查封等事务性工作,不仅减轻了我们办案人员的案件压力,还为我们腾出了更多的时间来处理“急难愁盼”的执行案件。

    二、联络督促、重拳打击

    案件立案受理后,要第一时间联络被执行人,查控被执行人财产,督促被执行人履行法律义务,要让被执行人知其案,受其累。针对明确表示不履行的老赖行为,要重拳打击;张贴失信老赖大头贴、灵活运用拘留、罚款措施。我们更要发挥和调动申请执行人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让申请执行人协作配合法院开展查人找物,不仅可以让申请执行人更好的感受执行工作的公正公开,还可以让申请执行人更好的理解法院工作的艰辛和不易,即使执行不能,仍可获得当事人的理解,更好的开展后续终本工作。

    三、公平公正、严谨细致

    要严格遵守执行办案操作流程,执行程序的启动、运行及终结都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切实保护执行各方当事人的程序性权利。要不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司法改革、执行创新的步伐。通过不断提高执行工作的专业水平,有效提升办案效率,从而缩短办案用时,提高结案率。

责任编辑:刘亚茹    

文章出处:清丰县人民法院    


关闭窗口

您是第 15363509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