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青年干警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在全院营造比、学、创、优的良好氛围,持续在青年干警中开展“三讲三创”主题论坛,通过主题论坛转变理念、培育作风、夯实能力,真正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清丰县法院见行见效。
在我的身边,有着这样一群同事,他们没有显赫的职位,也没有耀眼的名望,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催人泪下的事迹。但他们勤奋、朴实、兢兢业业而不追名逐利,他们用奉献的精神彰显着对党、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他们用担当的精神捍卫着天平的圣洁、法槌的铿锵。
家事法庭集中审理全县17个乡镇的婚姻家事类繁案,可以说是清丰县法院管辖面积最大,管辖乡镇最多的一个基层法庭。与普通的民事案件相比,家事案件往往当事人的情绪更复杂、更激烈,纠纷背后常隐含着常年累积的亲情、爱情纠葛,如审理不慎,最容易案结事不了。面对种种困难,家事法庭始终坚持始终秉承“调解优先”的处理原则,不仅关注家事纠纷本身的解决,更加注重修复家庭成员亲情、稳定家庭关系,赢得了群众满意好口碑,努力在每一起案件中坚守正义、守望和谐,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书写了“清断家务事,丰成六尺巷”的家事审判新实践。
家事法庭李金玲庭长,在处理一起年近八旬老人的赡养纠纷案件时,明晰法理,冷静分析,以背靠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思维理念,苦口婆心,宽慰以情,抓住有利时机,以坚实固有的法律素养,以温和而不失威严的法理情怀,成功化解了该起赡养纠纷。接收案件了解到四名被告居住地不在同一辖区的情况后,她积极协调各方,通过电话约定调解时间及沟通案件调解方案,为进行庭前调解,她先后数次前往村委会和原告家中了解情况,希望庭前调解此案,但因四名被告其中有身在外地工作的,有从事运输行业一时无法赶回的,庭前调解未能成功。
考虑到原告身体行动不便和各被告对赡养细节处理争议较大等特殊情况,她认为不仅要解决赡养义务问题,还应该尽可能地修复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为妥善化解赡养纠纷,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遂决定联合该乡派出所、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对该案进行联合调解,走出法庭,在原告所在的村委会巡回审理此案,并邀请乡司法所、派出所、调解委员会人员现场参加庭审。开庭当日,村组群众、村委会干部约20人自发前来旁听庭审,由村委会会议室改造而成的巡回法庭现场座无虚席。庭审前,她首先讲述了张清丰头炉烧饼敬奉老母的故事,指出清丰是孝道文化之乡,孝道是家风最根本的核心文化,并向原、被告强调,本案无论是判决还是调解,最终形成的文书均具有强制执行效力。
庭审中,询问原告的实际需求后,她从亲情感化入手,一方面请原告考虑几个子女的家庭负担和经济收入情况,另一方面对几名子女进行说服教育,引导各方相互让步、彼此包容。“我明白在座的各位各有各的难处,但赡养父母,不仅是亲情伦理,更是法律义务,即使再困难,大家也能让一个老母亲晚年衣食无忧……”听了法官的一席话,原告的四名子女纷纷表态,愿意承担各自的赡养责任。最终,在她的引导及村组群众、司法所、派出所、调解委员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双方就原告的赡养问题、医疗费分担等事项达成一致协议,将近八旬的原告的赡养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还有我们以岗为业、以岗为家,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的书记员们,与审判人员相比,书记员的工作细致琐碎,无论是传唤当事人、庭审记录,还是核对文书、卷宗归档,都有可能影响着案件最终的质量,关系着能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容不得半点大意和马虎。国徽之下,审判台前,他们以良好的法律素养,高度的责任意识,熟练的记录技能,成为了法官值得信赖的好帮手,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法院人对法律事业的热爱、忠诚、责任与担当。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匡扶正义,维护法律权威,是每一个法院人的初心。作为一名法院干警,我将始终不忘初心、铁心跟党、自觉担负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使命,不断用公平正义温暖人民群众的心田,让公平正义更加可触可感,为清丰县法院更加美好的明天奉献应有之力。